相关资讯

杜聿明痛谈辽沈战败:蒋介石3年换3帅,只信浙江人,败局已定

发布日期:2024-08-22 17:26    点击次数:126

【前言】

辽沈战役,作为解放战争“三大战役”之一,在整个解放战争中至关重要。在战役结束后,解放军不仅解放东北全境,并且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过国民党军队。

国军也曾在辽沈战役之中投入大规模兵力,其中不乏精锐所在,更是装配有美械,为何会败得如此迅速而彻底呢?

作为抗日战争结束之后的东北首任国军军事长官,杜聿明对此事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。

他曾经悲愤地谈道:蒋介石多次直接干预军事指挥以及玩弄权术,3年换3帅,只信任浙江人,严重影响了辽沈战役的走向!

这究竟是怎么回事?

【临阵换帅,兵家大忌】

1945年10月,杜聿明被撤销昆明防守总司令以及第五集团军总司令之职后,去往重庆,接受了蒋介石新的任命,就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。

彼时的杜聿明意气风发,在抗日战争中打出了“昆仑关大捷”,随后又率领远征军立功无数。他决心好好整顿东北军务,接收东北,重新构筑防线。

在上任前,杜聿明曾受到蒋介石的当面指示,要与苏联接洽,接收东北领土主权。然而上任后杜聿明却发现,苏军已经撤走,东北民主联军正在接收领地。

因此,杜聿明便向蒋介石提议:“要接收东北非武力不能解决!”

之后,杜聿明集结优势兵力,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,就抢占了东北大部分核心城市,迅速占领了今吉林省、辽宁省的大部分地区,将东北民主联军驱逐到了松花江以北。

此时的东北,政治大权掌握在东北行辕主任熊式辉手中,他与杜聿明私交甚好,所以当时东北的军政还是十分融洽的。

但是这样的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。

国共和谈破裂以后,杜聿明坚定着抢夺整个东北的野心,开始大规模地进攻重要城市,扫荡境内解放军。

然而,局势并没有像杜聿明所设想的那样发展。

风水轮流转,在1946年的下半年到1947年的上半年,杜聿明所部战斗多有不顺。相反,解放军取得了不小的战绩。

此时的杜聿明,虽然接连惨败,但作为一个在抗日战争中立下战功赫赫的将军,失利总归是谁也会遇到的,这样一位军人,是不会轻易被打倒的。

其实此刻的杜聿明,也没有出现军事上什么重大的失误,他是国军中屈指可数的优秀将领,如果在这之后能多给他一些时间的话,东北局面走向何处还真不好说。

最起码如果杜聿明始终是东北军事长官,“辽沈战役”中,国军不会败得如此迅速而彻底。

但是身在南京的蒋介石并不打算给杜聿明这个机会,老头子准备换人了。

【浙江人才是心腹:陈诚的野心勃勃】

到1947年的上半年,人民解放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中,击退了国军的疯狂进攻。此时的东北局面还不明朗。

就在这个时候,各方突然盛传:陈诚将去东北,接管东北大权。

陈诚是何许人也?怎么会有在如此重要的关头,能前往东北接管大权的能力呢?

陈诚是蒋介石的浙江老乡,也是国军土木系的首脑,深得蒋介石的信任,是蒋介石的头号心腹,多年以来一直在蒋家王朝中拥有极深的地位。

在全面内战开始以后,陈诚担任参谋总长,在任上,他不仅指挥无能、任用私人、排除异己,多偏重自己的嫡系部队,还克扣责难其他部队。

一年之内,国民党军队被歼灭112万人,陈诚受到各方责难,民怨沸腾。蒋介石只好亲自下场指挥战局,收回了陈诚的权力。

此时的陈诚反而动了更大的野心,他多次向是蒋介石埋怨道:“我只能管补给不能管人事。”

蒋介石当然心向自己心腹,恰逢东北战局不利,蒋介石就有了让陈诚前往东北的想法。于是便有了各方盛传的“陈诚要接管东北大权”一事。

杜聿明和熊式辉在听到这个消息后,都气愤不已!

在杜聿明的回忆中,熊式辉曾对他说过这样一番话:“陈诚这个家伙现在窘极无聊,出坏主意。据可靠的消息说:陈诚在关内指挥作战都失败了,想来东北出出风头,挽回他的面子,现在正想打我的主意。我走了你也难顶他,我们两人要想法子对付这个小鬼。”

是啊,把参谋总部弄得乱七八糟的陈诚,如果调往东北主政,岂不是将东北拱手相让于林彪?林帅是什么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?那是陈诚远远无法相比的。

此时的杜聿明心灰意冷,主动提出辞职,向蒋介石提出想要出国治病。

杜聿明的这番操作正中蒋介石的下怀,此时他正在愁如何拿下杜聿明换上陈诚。熊式辉也感觉独木难撑,陈诚前往东北是必然,而自己绝不会与他融洽共事,所以连上蒋介石七份辞呈。

让熊式辉和杜聿明没有想到的是,蒋介石竟对两个忠心耿耿的麾下玩弄起了卑劣的权术手段。蒋介石收到辞呈后,一再安抚熊式辉,他说到:“勉以国事为重,继续主持东北,决不更动东北人事。”

熊式辉仍心存幻想,或许也是放心不下东北,他听了蒋介石的话,开始整备军武,为下一次战役做准备。

然而,忽然到来的陈诚彻底打碎了熊式辉的构想,陈诚持调令前往东北接任东北行辕主任,并且取消了东北保安司令长官,从此一人独揽东北党政军大权。

东北国军进入了陈诚时代。

消息一出,议论纷纷。所有人都不相信陈赓比熊式辉搞得好,同时还提到蒋介石除了浙江人以外,谁也不会信任。

刚到东北的陈诚,声言“要消灭共匪,建设三民主义的新东北”,昏了头的只觉得兵力才是取胜的根本,只顾大肆扩军,不顾士气所向。

他开始大力扩充部队,将东北的国民党正规军由9个军扩编至14个军,又增添了各种机动化部队,妄想集中优势兵力与解放军决战。

还撤换了四平街的守将陈明仁,使已经遭受大败的东北诸将领更加寒心。

在陈诚还做着自己的美梦时,1947年10月,东北人民解放军发动了“秋季攻势”,陈诚的指挥无能再度展露无遗,在军事上错误频出,短短五十天内,就被歼灭了六万九千余人。

除了军事上的错误,在政治上,陈诚将他在参谋总部的行事风格照搬了过来,在东北大搞派系之争,任人唯亲。

撤换辽宁省主席徐箴、第七十一军军长陈明仁、五十二军军长梁恺、副军长兼第二师师长刘玉章及东北各保安支队司令,全都改由陈诚的心腹接

也曾有人对陈诚说过:“听说总长将东北各保安支队司令撤换,有许多部队会叛变投向共产党的。”陈诚反驳说:“谁要投匪,就让他去投,今天投匪,明天我就缴他的枪。”

口气真是不小,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陈诚在东北既抱有雄心,也做了一些别人做不到的有利于蒋介石王朝的事。他在扩军以后,大力整肃军纪,严惩党政军贪污人员,也算有不小的成效。

也许蒋介石看到了这一点,加上陈诚得天独厚的浙江籍身份,蒋介石始终觉得陈诚还是能在东北搞出一番成绩来的。

【接盘的是卫立煌】

“秋季攻势”以后,吃了败仗的陈诚仍没有自省自己在军事上的幼稚,在发现解放军的“冬季攻势”并没有之前那么迅猛后,他还沾沾自喜地以为是自己的军改成效显著。

他嚣张地在1948年1月1日发表元旦告东北军民书,侈言“目下国军已完成作战准备,危险时期已过”,并且准备出兵向解放区扫荡。

1月6日,国军精锐部队—新五军接到陈诚命令,向沈阳挺进。

只是仅仅一个晚上,这只“蒋家精锐”就被解放军全歼,军长师长均被俘。

听闻此讯的陈诚大惊失色,直到这个时候,他似乎才明白自己真的没有和林彪对弈的实力,开始萌生退意。

陈诚连夜电告蒋介石,蒋介石亲临沈阳。在军事总结的会议上,陈诚向蒋介石承认“自己指挥无方”,表示“决心同沈阳共存亡”。

然后在事后,已经萌生退意的陈诚,让他的夫人谭祥私下去找宋美龄,想通过枕边风的路子,调离东北这个乱局。

此时的蒋介石明白陈诚根本无法挑起东北的大梁,也只能同意。

于是,陈诚在把东北搞得一团糟以后,安然抽身离去。

但是东北不能一日无主,此时的蒋介石将目光放在了昔年的“五虎将”卫立煌身上。

卫立煌,同杜聿明一样,也曾在抗日战场和缅甸战场上立功,是蒋介石麾下的虎将,只是因为他对蒋介石的消极抗日和积极反共多有怨言,而被蒋介石所冷落。

只是,事到如今,也只有这位能征善战的虎将能接收东北这块烂摊子了。

卫立煌本身并不愿意前往东北,只是蒋介石亲自下场劝说,又发动多位国民党元老游说,为了顾全大局,卫立煌最终还是就任东北。

卫立煌的军事政策与陈诚大不相同,他认为首要任务应该是集中兵力,固守要点,哪怕暂时丢掉一些大城市也无关大局。

只是蒋介石并不这样认为,他觉得应该主动寻求机会出战解放军,并且多次电告卫立煌应派兵增援战斗。

而卫立煌对于蒋介石的直接干预军事指挥颇有不满,仍是坚持固守沈阳的战略,所以蒋介石与卫立煌之间的矛盾更加加深。

其实,卫立煌的观点不无道理。解放军的目的和战术就是围点打援,匆忙迎战反而落入下风。固守沈阳,解放军一时半会也不好直接进攻沈阳。

只是身为黄埔军校的校长,蒋介石并未看到这一方面,他只看到了卫立煌的多次抗命。他认为东北的局势一再紧张就是因为卫立煌的多次抗命,而不会去想自己的多次直接干预军事指挥,到底是否有利于东北的战局。

面对这种境况,蒋介石心中所想不是如何改变东北局势,而是换帅。

他就算再不懂军事也知道,此时大张旗鼓地换帅的话,东北士气人心都将彻底不在。但是仍由卫立煌在东北继续主事,也不是他所能容忍的。

在这样的情况下,蒋介石又将他在政治上的权术手段搬了过来。

【权术制衡,多次换帅,败局已定】

如果没办法明目张胆地撤换下卫立煌来,那么阻止卫立煌继续主事东北的有效措施是什么呢?答曰:分权,权术制衡。

蒋介石想到了身在徐州剿总的杜聿明,这位首任东北主帅。

杜聿明愿意前往东北吗?当然不愿意。但是前面也说了,当时的杜聿明对蒋介石,可谓是忠心耿耿。所以已经在徐蚌战场上进入状态的杜聿明,只能抽身前往东北。

到了东北的杜聿明发现,所谓的“剿总”副司令一职,更多的作用居然是用来制衡“剿总”司令卫立煌。

此时的杜聿明似乎才恍然大悟,这只是老头子的一次权术手段。在蒋介石的眼中,原来自己的作用不是在军事上指挥战斗,而是在政治场上制衡别人。

蒋介石的目的就是让杜卫二人相互制衡,没办法“一言堂”,从此,蒋介石的军事命令就会畅行无阻。

只不过这是军事上的战争,而不是政治场上的斗争,三年三换帅,大搞权术制衡,多次直接干预军事指挥,早已为“辽沈战役”的败局埋下了因果。

李宗仁曾评价过蒋介石的权谋:“蒋介石统兵、治政的本领均极低能,但是使用权谋、运用诈术则天下第一。”

或许是蒋介石自认为自己担任过黄埔军校的校长,多位国共两党的将军都曾受教于黄埔军校,所以他认为自己的军事才能也堪称一流。

在军事上,大搞政治制衡也还好,可是目的竟然是为了方便自己直接干预军事指挥,如此一来,战局似乎早就在“三年换三帅”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。

白崇禧说过,蒋介石的军事能力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步兵排长。

对于蒋介石的越级乱指挥,杜聿明在之后的“徐蚌战场”(我们称之为“淮海战役”)上,更是深有体会。

在“功德林”战犯管理所,杜聿明曾经复盘之后说过,正是因为蒋介石的越级乱指挥、军事眼光短浅、军事决心一变再变,才导致徐蚌会战最终的结局。

其实擅长权谋在政治场上无可厚非,只是将这种伎俩运用到军事上,更何况还是服务于一个不懂军事指挥的人来掌管军事,焉能不败?

卫立煌曾有过一段评价:“兵法上说,勿以军重而轻敌,勿以独见而为重,勿以辩说为必然,这三个‘勿’字,总统都占了。”

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正是蒋介石的这种操作,才在解放战争中,亲手将自己的大军“送上路”。

发布于:天津市